2020.9.1农历七月十四,又到了一年一度中元节,全国各地的习俗都是中元节拜祭先祖,烧纸钱,那么烧纸钱真的有用吗?亡者能收到纸钱和楼房去住吗?我们来聆听梦参长老的智慧。
【其后家内婢生一子,未满三日而乃言说。稽首悲泣,告于光目,生死业缘,果报自受!】
醒了之后,她家里头的佣人生了一个小孩子,还不到三天就能说话了,一边说话,一边磕头,“告于光目”,说:“生死业缘,果报自受。”这个果报因缘受苦受难,是自作自受,生造什么业,死就受什么果;业是因,缘是助成的,促使你受死的痛苦。“果报自受”,自己做的业自己受。
【吾是汝母,久处暗冥。自别汝来,累堕大地狱。蒙汝福力,方得受生。】
我是你的妈妈,自别了你之后,一直在黑暗不见光明的地狱里头受苦。因为你祈祷的福,使我又能够转化为人了。
【为下贱人,又复短命。寿年十三,更落恶道。汝有何计,令吾脱免?】
我原来是这个家的主人,但是现在生下来变成这家仆人的孩子,寿命又不长,寿年十三,更落恶道。你还有什么办法,使我能够脱离免再堕恶道的苦难?
从《地藏经》这一段经文,我们可以体会到,她女儿求佛,虽然使她免难了,但不是彻底的。她生到这家,从地狱苦中又得为人,但是当个下贱人,而且寿命很短,十三岁就会死;死了之后,还要堕恶道,还要受罪。
那就是说,我们给亲人做佛事,或者一个七、两个七,或者是临时的加持,他能脱离苦难,但这不是究竟。
为什么要做七七四十九天?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念经,经常地给六亲眷属、冤亲债主回向?为什么佛教寺庙的塔院,初一、十五都要去念念经?就是希望不论他生到哪一道,都可以增加他的福慧,减少他的痛苦。
在过去我们中国人都有这么一个传统,经常地怀念祖先,经常给他们祈祷。我们家里不是都有祖先牌位吗?现在是没有了,所以现在的苦难更加厉害,因为连这个都不信了。
为什么有祖先?我们中国人说“敬神如神在”,不管他投生哪道去,我们恭敬他,乃至于给他做功德,他会收到而得到好处的。
烧纸钱是没有用的,乃至于纸做的各种用具也是没有用的。我看大陆上做佛事,扎纸洋楼,乃至汽车,还扎些佣人,是没有用的!
——节选梦参老和尚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讲记
11个常用的回向偈、回向文
回向偈一
愿以此功德。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。下济三途苦。
若有见闻者。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。同生极乐国。
回向偈二
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。
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回向偈三(大慈菩萨回向偈)
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第一;
九品度众生,威德无穷极。
我今大皈依,忏悔三业罪;
凡有诸福善,至心用回向。
愿同念佛人,感应随时现;
临终西方境,分明在目前。
见闻皆精进,同生极乐国;
见佛了生死,如佛度一切。
无边烦恼断,无量法门修;
誓愿度众生,总愿成佛道。
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。
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。
回向偈四(普贤菩萨发愿偈)
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,
面见彼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刹。
回向偈五(文殊菩萨发愿偈)
愿我命终时,尽除诸障碍,
面见阿弥陀,往生安乐刹。
回向偈六
愿以此功德。庄严佛净土。
上报四重恩。下济三途苦。
普愿尽法界。沉溺诸有情。
若有见闻者。悉发菩提心。
尽此一报身。同生极乐国。
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,
普愿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
回向偈七
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。
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回向偈八
世界和平,人民安乐。
正法久住,法-轮常转。
灾障消灭,祸患不生。
法界有情,同生极乐。
回向偈九
我今称念阿弥陀,真实功德佛名号,
唯愿慈悲哀摄受,证知忏悔及所愿。
我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
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
愿我临欲命终时,尽除一切诸障碍,
面见我佛阿弥陀,即得往生安乐刹。
我既往生彼国已,现前成就此大愿,
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。
回向偈十(西方发愿文)
稽首西方安乐国,接引众生大导师。
我今发愿愿往生,唯愿慈悲哀摄受。
回向文十一(《药师经》后附)
佛光注照。本命元辰。灾星退度福星临。
九曜保长生。运限和平。福寿永康宁。
备注:不论念经念佛,念完后都要念一遍“回向偈”或“回向文”。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“回向偈”或“回向文”。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回向的功德越多,往生的希望就越大。“回向偈”和“回向文”有很多,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。(每句字数相等叫“回向偈”,句子长短不一,叫“回向文”。)上面是简选的十一个回向偈(文),其中第一个最常见,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净土。
另外补充说明一点:如若以诵经念佛来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时,应该用“传地藏法门”网页中所附注的专用回向文。(超度幽冥界众生时最好诵读《地藏经》,可以起到很好的开示作用,净空法师在有关超度问答中已经提及:幽冥界众生最喜欢听的就是《地藏经》。对于法界众生、仙众等冤亲债主也可以诵《金刚经》。)
若向佛菩萨许愿,例如求自己父母身体健康,疾病早日痊愈等愿时,也无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,只要酌情向佛菩萨陈述,表达清楚用意即可。例如:“愿将此诵经(念佛)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,愿她能早日康复,不再受疾病之苦……”,并没有固定的行文,只要诚心,无论你怎么说,怎么回向,佛菩萨都会感应的。